这个小长假七零八碎的信息挺多的,我们来捋一捋。

首先是巴菲特的股东大会,今年老头已经93岁,开一年少一年。伯克希尔去年赚了962亿美元,和苹果公司不分伯仲,但伯克希尔只有不到30个员工,其中大部分还都是行政财务等辅助人员,真正负责资产管理的核心团队加上巴菲特一共7人,芒格去世后只剩6人。

是不是觉得很疯狂,那么庞大的资产帝国,就6个人。这说明投资这件事不是劳动密集型,人多也没有用,伯克希尔的核心竞争力是少数人的天赋。另外我想说的是伯克希尔管理那么大的资产,每年有如此惊人的利润,但既不收管理费,也不收利润提成,老板60年没减持过1分钱,每年就只从公司领10万美元的年薪。

脑补一下假如没有外汇管制,中国股民也可以直接购买伯克希尔的股票,恐怕国内的公募基金就很难卖了。

这次股东大会的全文实录很长,但很多内容都是聊闲篇,问的人没水平,老头回答的也敷衍,我就精摘了几段我认为重要的。

1、伯克希尔减持了13%持仓的苹果股票,有人提问为什么,巴菲特说美国未来会加税,所以趁着加税之前卖一点。我觉得这不是他的心里话,税再怎么加也不可能大过股价波动的影响,赌鬼说的话不要尽信,不用过度联想解读,操作就是真实想法的表达,他对苹果的信心减少了,但依然是第一重仓。

2、关于比亚迪的投资,有人问老头还会不会买,他说不会了,自己的下一笔重大投资会在美国国内。原因是他更了解美国的规则、弱点、优势,而在全球别的国家他没有这样的感觉。现场还有人问他会不会投资印度,也被否了。

至于当初投资比亚迪,巴菲特透露也不是他的主意,是芒格拍着桌子跟他说必须投,他基于对老伙计的信任,好吧那来一点。芒格真是好哥们,给巴菲特推荐赚了30多倍的比亚迪,然后自己去买被腰斩的阿里。

3、伯克希尔账户上有1860亿美元现金,为历史最高,有人问为什么不投资。老头说现在美元有5%的利息,不着急,等蹲到机会了会全力挥杆一击。翻译过来就是觉得现在美股有些高,想多留点现金以防万一,美股现在这个高度,我也加仓加不下手,账户里一直留着一笔美元作为预备队。

坐在他身边的不再是芒格,而是阿贝尔,也就是指定的继任者。

坐在他身边的不再是芒格,而是阿贝尔,也就是指定的继任者。

……

1、这个小长假港股有2天交易,恒生指数分别上涨了2.5%、1.48%,其中恒生科技指数上涨超过6%,中概股延续了节前的强势上涨,所以周一肯定是高开没有疑问,会不会被砸就不好说了。不过另一个好消息是休假的这几天人民币的汇率保持了强势,从节前的7.24涨到了7.19,这表明依然有外资看好中国资产,打算抄底加仓。

有不少网友关心我之前买的恒生科技etf(513330)有没有割肉,没有呢,一直在装死,我后来咬牙补过仓,成本0.45左右,离解套还差老远。但我觉得这一波有机会上岸,全靠洋大人抬我一手了。

2、苹果一季度业绩超预期,新增110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,这个周五晚上的文章有详细内容,这里就不展开了。

3、武广、沪杭、沪昆、沪甬4条高铁的票价将于6月份开始涨价19-20%。政府有关房地产的收入下降后,针对基础服务和民生行业的补贴也会下降,所以这一两年大学涨价、燃气涨价、铁路涨价,回头其他公共服务也有可能涨价,目测未来中国社会会有一波全面通胀,正好可以抵消cpi的下行压力。

4、自然资源部重申库存周期超36个月的城市将暂停供地,我转发一份三方机构统计的符合条件的城市列表,里面有几个让我还是蛮意外的。

自然资源部重申库存周期超36个月的城市将暂停供地

5、4月份官方公布的PMI是50.4,只要超过50就属于扩张区间。另外财新PMI的数据是51.4,也在扩张区间内。我给新读者简单介绍一下,之所以有2个PMI是统计对象不同,财新的样本更偏向于中小企业。财新的PMI数据是英国机构IHS Markit发布的,早先冠名赞助是汇丰,后来汇丰退出后由财新冠名赞助。所以不用怀疑数据造假的问题。

6、监管发布了公募基金降佣金的标准,以后被动交易基金不能超过万份之2.62,其他基金不得超过万5.24。虽然这个佣金率还是比大部分的个人用户高,但已经比之前的万8降了1/3,也不能真的一口气把这个行业逼死,那么多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也要养家糊口的。但希望所有从业人员明白一个道理,如果整个股市不好,你们不要想着还能独善其身,或者当老鼠偷粮吃。中国证券行业如果恶化成一个粪池,池里面每个人都要吃屎,自重。

7、周五美国就业数据不佳,于是降息党又上蹿下跳支棱起来了,目前机构恢复美联储年内降息两次(每次0.25%)的预测。美元疲软,人民币和日元都小有反弹。

基本就这些吧,周五的下跌就不多分析了,主要是外资净卖出86亿造成的,外资每天净入和净出的差距在100亿以上,对a股行情的影响就会很明显,下半年年想要上3500点,没有外援助力是不可能的。

要让老外相信,make china great again😽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